首页 > 新闻中心 > 许昌职教发展路线图:推进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
许昌职教发展路线图:推进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

发布时间: 2022-02-18 12:10:46   信息来源: 大河财立方

摘要: 大力支持市域内12所中等职业学校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规模;落实职教高考制度,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路径。

日前,许昌市政府发布《许昌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


划重点:↓↓


“十四五”期间,建安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建成投用,其他县(市)结合本地职普结构,通过扩建、新建等举措,有效扩充中职学位,确保中职学位能够满足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


大力推进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3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


扩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许昌技术经济学校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筹建河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提升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重点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国家“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任务,打造许昌高等职业学校名片,力争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或试办本科层次专业。


支持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申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或试办本科层次专业,高质量完成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等职业学校。


支持许昌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强力推进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三期工程、许昌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选拔基地、许昌陶瓷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支持市域内12所中等职业学校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规模;落实职教高考制度,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路径。


2022年,以许昌市职教园区、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企业为依托,建成3个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到2025年,全市建成6个以上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


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电梯、智慧电力等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河南省电气装备职教集团和河南公共管理与服务职教集团建设。


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采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建设实质性运行的产业学院,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鲲鹏产业学院、远东产业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睿辰机器人产业学院、永荣动力产业学院,许昌技术经济学校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学院、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许昌科技学校国云产业学院打造为许昌市示范性产业学院。


统筹谋划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城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加大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力度,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分别建成1个以上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三个省级和国家级赛项选拔集训基地,建设集技能考试、学生实训、技能竞赛、集训选拔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全文如下:↓↓

许昌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豫政〔2021〕2号)要求,结合许昌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为特色,促进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质量整合、融合、综合,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校企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争创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示范区,为许昌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的目标提供坚实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面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增加中职教育学位供给,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初步搭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培养路径;整合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构建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专业体系,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衔接有序、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完善校企融合发展机制,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争创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三教”改革和“1+X”证书制度试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协同发展,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改革,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增加中职教育学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十四五”期间,建安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建成投用,其他县(市)结合本地职普结构,通过扩建、新建等举措,有效扩充中职学位,确保中职学位能够满足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辖区内中等职业学校达标提质。大力推进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3所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扩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许昌技术经济学校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筹建河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提升优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重点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国家“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任务,打造许昌高等职业学校名片,力争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或试办本科层次专业;支持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申办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或试办本科层次专业,高质量完成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任务,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等职业学校;支持许昌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强力推进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三期工程、许昌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选拔基地、许昌陶瓷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2.推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统筹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大力支持市域内12所中等职业学校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高等职业学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培养规模;落实职教高考制度,探索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职业教育、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路径。(市教育局牵头,各职业院校配合)


3.推动职普教育横向融通。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学段的融通,尝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中小学试点开展职业意识及通用技术技能教育轮训,将职业体验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面向普通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培养其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2022年,以许昌市职教园区、高等职业学校、重点企业为依托,建成3个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到2025年,全市建成6个以上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二)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


4.推动专业结构优化升级。紧扣许昌市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和三大传统产业,将教育链、人才链纳入产业链、创新链,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对接,开办契合产业发展的专业;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预警调控和动态调整机制,对办学条件不达标、招生就业效果差的专业,按有关规定调减招生计划或限制招生。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培育打造一批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逐步构建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衔接有序、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到2025年,全市职业院校重点建成20个以上品牌示范专业和20个以上特色专业。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探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依托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打造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职业院校配合)


5.积极服务技能社会建设。落实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法定职责,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残疾人就业培训工程等,扎实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次不低于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的2倍。重点加大对毕业学年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2万人次以上,打造“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许昌品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职业院校纳入本地职业培训机构目录清单,积极主动发挥牵总作用,统筹调配培训项目,与教育部门协同下达培训计划。支持职业院校按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社会开展补贴性培训,完成培训任务后申领获得的培训补贴资金,可在符合相关法律制度条件下自主开支使用。建立政府、市场、社区组织、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的终身学习经费筹措机制,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快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按照开放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大学“三大合一”的办学模式,市、县两级建设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开展独立核算、拥有独立办学场所的开放大学,建立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服务网络,推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协同发展,构建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到2025年,建成1个市级示范性养教结合老年教育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成1所有实体依托的社区学院和1个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中心。(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三)完善校企融合发展机制。


6.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严格落实部门职责,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工信部门要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情况,作为各类示范企业评选的重要参考。教育、人社部门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价公办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支持企业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为校企合作提供相关信贷和融资支持。落实河南省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企业产教融合联盟,支持区域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强化合作,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院校,组建7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型职教集团,打造2个以上省级产教融合专业联盟和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制度,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投资符合规定的,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按规定落实相关税费政策。(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7.创建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探索“产教园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形成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丰富职业院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助,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电梯、智慧电力等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河南省电气装备职教集团和河南公共管理与服务职教集团建设;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采取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建设实质性运行的产业学院,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鲲鹏产业学院、远东产业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睿辰机器人产业学院、永荣动力产业学院,许昌技术经济学校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学院、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许昌科技学校国云产业学院打造为许昌市示范性产业学院。统筹谋划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城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加大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力度,引导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分别建成1个以上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支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依托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可再生能源、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三个省级和国家级赛项选拔集训基地,建设集技能考试、学生实训、技能竞赛、集训选拔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四)落实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


8.推动职业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根据职业院校教职工配备有关规定,落实生师比要求,逐步调剂增加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建立职业院校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各级事业编制总量内,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职业院校编制。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职称评聘、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自主组建教学教研团队,提升内部管理效能;制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允许职业院校按编制数额20%左右的比例自主招聘兼职教师,引进兼职教师的,同级财政可统筹资金予以支持,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的专业教学团队。支持职业院校根据需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招聘方案报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后,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五)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9.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职业教育名校长建设工程和职业教育“群星”工程,到2025年,全市范围内培育3名省级职业教育名校长、10名省级名师、50名省级骨干教师、10个教学创新团队,选拔培养30名市级名班主任和50名青年技能名师,重点建设2—3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10.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着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和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三全育人”,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抓好学生养成教育,推行“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身体素质”的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市级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推动竞赛活动系统化、教学化、全员化,持续提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效果。(市教育局牵头,各职业院校配合)


11.强化教材和教学改革。实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到2025年,立项建设30门市级优质课程、3—5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5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校企合作开发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聚焦课堂主阵地,着力推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支持职业院校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科学调减学生文化理论课学习时间,增加实训和在企业实习实践时长,探索开展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市教育局牵头,各职业院校配合)


12.推动思政课创新厚植爱国情怀。建设“实体课堂、移动课堂、空中课堂”融为一体的思政“立体课堂”,建设一批思政课优质课程和示范课程。成立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实施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推动思政课校际协同育人。探索职业院校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方法,全面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依托杨水才纪念馆、燕振昌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建公园、“杨根思连”等优质红色资源和许昌市科普基地,建设一批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思政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市教育局牵头,各职业院校配合)


13.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通。参照“1+X”证书制度的“X”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服务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的实训项目,开发与专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组建许昌市“1+X”证书制度试点联盟,重点打造20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到2025年,全市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全部参与国家“1+X”证书试点,中等职业学校参与率不低于60%。(市教育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六)积极推动中外职教交流。


14.打造对德交流合作高地。积极服务许昌打造对德合作城市典范的定位,强化中德职教交流,尝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我市中德产业园为依托,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许昌科技学校、许昌技术经济学校试点“双元制”育人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设中德“双元制”考培中心,开展适合中国制造2025的“双元制”教育。支持职业院校依托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职业院校党建工作,完善职业院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选优配强职业院校主要负责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干部队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市教育局牵头,相关部门、各职业院校配合)


(二)健全督导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督导和评价改革,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县级以上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持续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并及时公布评估结果。(市教育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职业院校配合)


(三)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性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并可结合实际设立相应资金专项扶持创新高地建设。全面落实公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足额落实生均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公办高等职业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预备技师)生均拨款不低于12000元,并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逐步提高。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职业院校按照职责落实)


(四)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推动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学生)的奖励力度。构建全方位、多视点、广渠道的立体化大宣传格局,总结凝练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与重要贡献,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推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职业院校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