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博洛尼亚进程2021-2024实施报告》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博洛尼亚进程2021-2024实施报告》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 2024-06-12 15:29:56   信息来源: 中德人文交流中心

摘要: 联邦内阁通过的《博洛尼亚进程2021-2024实施报告》指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重要而独立的支柱,受教育者可获得广泛的职业实操能力。许多欧洲国家提供“短周期项目”(Short-Cycle-Programme),旨在为劳动力市场进行专业划分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是为本科学习做准备。联邦及各州认为,鉴于已有的成熟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不需要通过 “短周期项目”进行课程补充。在联邦和各

联邦内阁通过的《博洛尼亚进程2021-2024实施报告》指出,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重要而独立的支柱,受教育者可获得广泛的职业实操能力。


许多欧洲国家提供“短周期项目”(Short-Cycle-Programme),旨在为劳动力市场进行专业划分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是为本科学习做准备。联邦及各州认为,鉴于已有的成熟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不需要通过 “短周期项目”进行课程补充。


在联邦和各州看来,考虑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路径的存在,颇受非议的德国高等教育新生入学率(55.5%)过低问题并不值得担忧,学术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群体的失业率不相上下,均在低水平。


报告详情


一、德国高等教育在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发展(2021-2024)


(一)教与学


学生数量方面,根据联邦统计局数据,2022/2023冬季学期德国 高校注册人数约292万,虽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新生人数亦呈相同态势。


2022/2023冬季学期在德外籍新生约9.3万人,超新冠病毒大流行前水平,创历史新高,对冲因人口原因锐减的德国学生数。 


课程方面,根据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数据库,2022夏季学期德 国高校共开设20187门学位课程,其中学士及硕士学位课程占比 91.2%,较《博洛尼亚进程实施2000-2020报告》中的数据增长3.6%,表明国际公认的学士及硕士学位课程已成为德国高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位课程的打造设置则遵循模块化原则,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整合进独立的、可评估的大单元内,这一范式的转变使得学位课 程架构透明化,也使得国际交流与互认程序简便化。


学业衔接方面,联邦统计局2022年数据显示,截至2021/2022 冬季学期,2020年获得德国高校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中有45.4%的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一年半内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0.5%,且在一段时间以来保持基本稳定。


辍学率方面,据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估算,至 2022 年夏季学期,攻读学士学位的德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辍学率分 别为28%和41%,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德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辍学率分别为21%和28%。


联邦及各州认为退学率整体偏高并已开始采取措施,以提高学业完成率。例如,联邦教研部从2024年开始资助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AkademischerAustauschdienst, DAAD)启动“国际专业人才校园计划”,以吸引并助力国际学生成为未来专业技术人才,降低国际学生辍学率。


联邦和各州文教部长提出的“德国高校国际化战略”则旨在优化条件吸引并留住国际学生。


(二)国际交流


交流方面,2011年博洛尼亚进程为所有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国家 制定了交流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20%的毕业生要有至少三个月的海外学习或实习经历,或在海外获得至少15个学分。2020年,德国的该项指标仅达到17.1%,但仍远高于平均水平(13.5%)。


联邦和各州正在制定新的高校国际化战略,讨论如何提高德国学生基于课程的国际交流活动。2022/2023冬季学期,德国高校国际学生约45.8万人,占比15.7%。德国首次成为第三大留学目的国,位列美国和英国之后。


2021年, 德国共有约7.5万名国际科研及艺术工作人员,其中来自欧洲和亚洲的人员占比分别为52.9%和29.9%。


(三)数字化


自201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第一次在《耶烈万公报》中提及“数字 化”概念以来,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得以迅速发展。


德相关机构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法、改变教学架构和创新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审视数字化在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德国也意识到数字化在科研环境的战略规划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前述数字化也包括提升毕业生数字化技能。


与此同时,德国教育领域数字化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例如,博洛 尼亚进程的关键要素—高校国际网络建设、认证与录取流程数字化、高校管理的进一步数字化、高校合理引入人工智能、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空间构造及校园布局等。


(四)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个人发展与拓展的基石。将大学发展成终身学习的场 所并向新的学习群体敞开大门,是德国高校、各州及联邦已经明确的目标。


德国希望借此应对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并提升学术教育的机会均等性。联邦和各州数年来针对终身学习这一议题采取多种措施。


为提升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在职人员的高校入学条件得以放宽,高校可组织在职学习课程,将在职课程成绩纳入学位课程成绩。


此外,开展继续教育不限于学位项目,也可以引入微证书等教学服务,对传统高校课程进行补充。但引进新的教学范式带来新的挑战,具体包括质量保障以及与传统高校模式的磨合等。


(五)职业教育


与其他很多国家不同,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重要而 独立的支柱,受教育者可获得广泛的职业实操能力。


许多欧洲国家提供“短周期项目”(Short-Cycle-Programme),旨在为劳动力市场进 行专业划分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是为本科学习做准备。联邦及各州认为,鉴于已有的成熟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不需要通过 “短周期项目”进行课程补充。


在联邦和各州看来,考虑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路径的存在,颇受非议的德国高等教育新生入学率(55.5%)过低问题并不值得担忧,学术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群体的失业率不相上下,均在低水平。


(六)弱势群体


联邦和各州提倡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并发展高校社会性 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在职人员开放高校、推出各类资助项目、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等措施实现这一目标并改善教育机会均等性。


高校可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在职学习项目,并在制定学习及考试细则时考虑产假、育儿、陪护及其他特殊群体的需求。


在“博洛尼亚进程执行报告”中,德国经常因缺少对这类弱势群 体的数据搜集而受指摘。联邦政府的解释是,基于平等和非歧视原则,在德大学生不需要提供其具体社会背景信息。


目前,德国已通过“在德大学生调查”或德国高等 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的“学习生涯样本库”(StudentLifeCyclePanel) 等途径对相关课题展开长期研究。


此外,联邦政府为大学生和职业教育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助贷金(BAföG)和能源补贴等支持。


(七)学术互认


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成绩与学位的互认。学术互认直 接推动了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提升了毕业生的职场能动性,是衡量融合性和信任度的标尺。


德国各州高等教育法基于“里斯本公约”,明确有关学术互认的规章制度。DAAD“伊拉斯谟+”高校合作办事处(Nationale Agentur für Erasmus+ Hochschulzusammenarbeit)收集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德国境外获得学分的学生获承认比例为85%,比 2019 年高出4个百分点。


(八)质量保障


在签署“宣言”前,德国就已引入基于专家评审的外部质量保障 机制。2017 年,各州通过《高校课程认证国家协议》 (Studienakkreditierungsstaatsvertrag),确定了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法律基础。


认证主要目标在于保证课程质量,保证学业、考试成绩、 毕业文凭的同等有效性以及转学可能性。具体而言,不仅包括对课程 形式的审查,还包括对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长远性评估。


学位课程、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替代性程序的认证与再认证,由认证委员会基于专家评审意见作出决定,科研人员、学生以及职业领域的代表均参与其中。


为保证欧洲高等教育领域一致的质量保障标准与方针,欧洲范围内已建立起以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ENQA)、 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局(EQAR)为代表的工作网络。


二、德国高校的进一步国际化


为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德国在科研强国阵营中的地位并 与国际科研伙伴构建网络,德国高校将国际化建设作为核心措施。高校国际化也将助力博洛尼亚进程目标的实现。联邦及各州正在进一步完善《德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经过2023年的大范围协商,计划在 2024 年制定一项新的战略,为联邦、各州、各高校的国际活动提供框架架构。


德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另一核心措施是由联邦教研部资助、 DAAD 管理的“欧洲大学网络”(Europäische Hochschulnetzwerke, EHN)项目。项目旨在提升德国高校在欧盟倡议“欧洲大学” (Europäische Hochschulen)中的参与度,以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


目前,在伊拉斯谟项目框架下的50个大学网络中,德国高校参与其中的44个网络。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非欧盟国家也可以通过 德国倡议,以伙伴形式参与到大学网络中,以推进与其他欧洲高校的联系。


此外,德国和欧洲高校国际化还需要有效利用“欧洲研究区” (Europäischer Forschungsraum der EU, EFR)与博洛尼亚进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之间的协同关系,优化二者之间的合作。